发布时间: 2023-03-27 来源: 淮安新闻网
近年来,我市以“德润淮安 志愿有我”为统领,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奋力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淮安模式”,让志愿之光闪耀文明之城,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增色。
强机制齐参与
志愿之花遍地开
我市打通市、县(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各县(区)网络平台等资源壁垒,推进各线上系统有机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按照“六有”标准,推动志愿服务站点在文明实践所(站)、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窗口单位、景区景点全面覆盖。建设一批“快递小哥之家”、红色驿站、“小螺号”温馨驿站等新业态家园,在提供红色宣讲、免费饮水、图书阅读、手机充电、免费无线网等服务的同时,引导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客串”网格员、信息报送员、需求代办员、民意传递员,把“小哥关爱之家”升级为服务社区群众的前哨阵地。
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达130.85万人,志愿者的人员组成实现全覆盖,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年龄层次丰富、职业领域多元。通过对志愿者开展岗前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考察、项目大赛等方式,实现市县镇三级轮训。志愿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拓展到扶弱助残、文化文艺、教育科技、卫生环保、法治宣传等各领域。
在志愿者们为群众送温暖、送欢乐、送健康、送技术,温暖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的同时,我市不断完善褒奖激励制度,给予志愿者星级评定、积分兑换、免费保险、优惠公共服务、帮扶慰问、活动观礼等更多礼遇。每年表彰50名五星级志愿者为市优秀志愿者,已有31名学雷锋志愿者获评“新时代淮安好人”。
强品牌解民忧
弘扬新时代新风尚
传播正能量,倡导新风尚。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在“德润淮安 志愿有我”的统领下,我市汇聚志愿力量,用爱心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用担当传承新时代雷锋精神。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我市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不断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医疗健康、科技助老、文化娱乐、防范诈骗等服务,全市已建成爱心洗衣房16间、爱心理发室25间、爱心助餐点221个、爱心志愿服务超市9个,“小棚大爱”“公益坊”等综合性志愿服务关爱阵地66个,打造“家医有约”“剪刀上的温暖”“情暖夕阳红”“我们代你陪爸妈”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面向青少年群体,整合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优质资源,为孤残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提供自护教育、心理关爱、生活照顾、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推出“阳光下的蓝丝带”“小青淮”“童年足迹”“有福童享”等一批特色项目,全面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面向残疾群体,实施“共享阳光残疾人心理援助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方式,对重度肢体、精神、智力残疾人,免费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天使有梦”阳光助残、“微笑列车”关爱唇腭裂人群等志愿服务项目已服务残疾人2400余名。
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71个,其中4个集体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2人当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7个典型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殊荣。淮安“学雷锋”主题献血屋荣获“全国最美献血点”称号,“舞动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级项目库。以“善道盱眙”“五彩清江浦”“爱心淮阴”“情暖安东”“美丽园区·周末汇”“文明实践666”等为主体的学雷锋品牌矩阵深化拓展,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播种子谋未来
雷锋精神代代传
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我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入户宣讲、文明劝导、清洁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人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协助做好环境保洁、秩序维护、入户大走访和宣传引导等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推动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我是文明小卫士”、“河小青”保护母亲河等特色主题活动,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据悉,淮安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把学雷锋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传承弘扬周恩来崇高品质相融合,开展全媒体、全域化、全覆盖宣传,让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直达基层、深入人心。
淮安将进一步选树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探索建立全市先进典型数据库,努力形成先进典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不胜收的生动局面。综合运用新闻发布报道、基层宣讲、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专题展览、“两个喇叭三块屏”等形式开展典型学习宣传,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先进典型基层巡讲巡演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淮安大地代代相传。
融媒体记者:何剑峰
通讯员:吴洋
[ 编辑:张 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