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老人义务护路30年被誉为闪亮的“铺路石”
2017-05-16 16:30: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人物简介:陈友善,男,1932年3月出生,淮安市淮安区季桥镇椿树村新庄组农民。
事迹简介:在陈友善家旁边,有一条南北走向1.3公里长的乡间公路,这条路既是本庄300口人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大道,也是季桥镇椿树村通向席桥镇的唯一公路。2003年以前,这条路堆两用的道路由于是沙土堤,车辆运行,极易行成坑坑洼洼,遇到雨天,就极其泥泞难行。为方便行人和车辆平安道行,陈友善自1986年起,便义务当起“护路工”,每隔十天八日,总要花几个早上或傍晚把道路护理一次。碰上雨天,他总是冒雨去填路上的坑洼。30多年来,不管是子女家人的阻拦,还是自己的年龄原因,都没有让他停止过这项义务护路的工作。
正文:
1976年,陈友善和其他社员一起,响应公社党委的号召,从老庄搬到2公里远的荡中安家,新成立一个叫新庄生产队的村庄。初到新家,一切得从头再来,最烦恼的就是交通不便。因为300多口人的新庄只有一条依托椿树村东堤外出,路途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家住路堤边的陈友善每每看到车子凹下去人推时,每每看到雨天路上行人难行时,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酸味。说什么也要把路修好,让人车安行。陈友善把想法告诉当时的生产队长陈恒山,并向他表示甘愿当好一名兼职护路工、陈友善不仅护路,还担负起组里饲养员的角色,可他两项工作都干得出色,年年受到公社表彰。直到1986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生产队变成了两个组,集体护路的事情再也没人提。但陈友善却不及报酬,仍然八天十日一次抽出几个晚上或者早上为道路保养。1999年春节前夕,他发现南支汉桥北首提水口处因水口出填土不实引起坍塌,如不及时修复将危及春节期间过往车辆安全,用土填,又是雪化时刻,不能垫实,不解决问题,他便让老伴和儿子支持,将准备用于自家灶台的地平的1.3立方碎砖,领着儿子一起推往坍塌处,将路基填实。
2003年,椿树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建好了水泥路。友善老人的老伴心想:这下老头子可以少操护养路的心了,谁知道陈友善老人仍然没有忘记道路养护的事。他知道: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又是席桥与季桥两镇唯一的乡间公路,人流量,车流量必然会大起来,3米宽的路边,雨天会车时一定会出现路肩有车辙现象。路肩土仍然要不停垫升。因此,他仍然是十天半月上一次路,扛着铲,巡查护养路段。
2013年,在席桥与季桥交界处的农三支上建起了可承载10吨重量的新桥,人们高兴,但陈友善老人发现新桥桥面高出两面水泥路面有10公分左右,车辆下桥会颠,桥头路面会陷,积雨天容易积水,又不太安全。桥西面必须经常垫土才能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此时的陈友善已经80岁的人了,步履蹒跚,过去是用手推小车也用起来力不从心了就用带篓子的小三轮车运,一趟也只能运上百十斤。不下雨,垫上土还管上十天半月,可一下雨,土变成了泥浆,行人更是难行。老人又改变了主意,带着有后斗的小三轮到拆迁地方是碎砖,已经背陀的他,有时为了填实三支桥两头的坑洼,要拾上七八车才行。老伴劝他不再烦心路的事情,他总是乐呵呵的说:人要多动动才精神呢。
老人义务护路30年,不仅庄上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路大爹”,周围四里八村的人也都知道他,因为凡经常来往于席桥保村和季桥椿树村这条路的人总是会在不经意是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或是用铁锹挖土垫路肩路牙,或是在农三支桥头填土扛泥,三十年如一日,护理着这条村路。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